从SNEC光伏展看组件“高效”之争 光伏三国之逆变江湖风云录

Source: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18年“531”对光伏行业的直接影响,是平价上网时代真的来了,而不再是即将到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接下来的挑战更为艰巨,持续降本增效和不断降低度电成本的压力也更为迫切。

 

  光伏电站的BOS成本,功率每提高15W,光伏电站便可节省系统成本约0.05元/W左右,场内部分施工周期也可减少5%。

 

  “按照项目周期半年,可提前9天完成,如果每天电费收益20万元,还可以早日实现收益180万元。”

 

  他表示,对于一些光伏+形式的电站,比如农光互补、水光互补等不同类型电站,单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其中运输、安装等施工费用的节省还会更高。

 

  在土地使用成本方面,高功率组件也可以带来一定收益。正泰新能源副总裁周承军就表示,由于功率高的组件占地面积少,特别在一些土地租金和税费较高地区,更具有优势。

 

  而在户用和工商业分布式屋顶项目中,由于通常是按实际使用面积计付租金,高功率组件的价值更加明显,节省成本也更为可观。

 

  在本次光伏展上,正泰新能源展出了一款消除传统焊带采用ECA连接设计的ASTRO 4 For 400W+系列组件,最高功率达到了440W!

 

  东方日升在去年展会期间便推出了以“PERC+半片”为核心的420W大功率组件。今年则以新技术HDT(Heterojunction Double-side Technology)异质结电池技术盛装登陆,一款RSM156-6-xxxM的组件功率也高达440W。

 

  无锡尚德展出的8款组件包含不同功率维度、不同应用场景,更有多款400瓦以上的高功率组件。尤其是HyproSTP440S-A26/Vfhb  440W高效单晶半片全黑组件,更是具有出众的电池技术和领先行业的封装工艺,该组件的最高功率也达到了440W。

 

  晶澳采用的九主栅单晶PERC半片组件(JAM72S10-405/MR)也开启了400+量产的新时代,该产品亮相标志着晶澳超高功率组件正式登陆市场,是组件4.0时代的又一力作。

6.67.webp

  腾晖光伏推出了PV-W系列产品,“晖耀”、“晖昊”和“晖顶”,但是最惹人关注的当属Super Modle78片组件,具备优异的可靠性和更低的度电成本,同比可降低1.5%左右,功率可达425W+。

 

  去年SNEC期间,晶科能源就推出了功率高达400W的72片半片组件,率先开启了光伏组件“4.0时代”。今年又发布了Swan系列新品组件,最新Swan系列旗下一款产品,正面功率更是超过450W。

 

  协鑫集成展出了三款铸锭单晶(鑫单晶系列)光伏4.0组件,隆重推出420W高效叠瓦组件,158尺寸电池片可以做到430瓦,166尺寸可以做到450瓦。

 

  天合光能早在3月就推出“天鲸、天鳌、天鳌双核及天雀”四大组件系列,功率达425瓦,本次展会延续一贯传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升级,N型量子隧穿i-TOPCon技术双面双玻组件获IEC双向认证。

 

  从国内外龙头企业新产品的展出来看,400W+光伏组件规模化应用正强势到来,可以说,双面、半片已成为组件功率突破400W+的标配技术,高功率组件4.0,甚至5.0的竞争,将加速平价上网的进程,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

 

  高效率组件技术之争

 

  平价上网的目标下,技术革新、提高效率成为最大的技术驱动力,单纯从功率的大小来看,高功率组件价格更高,要想降低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除了降低组件价格外,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提升效率。

 

  因提升效率带来的降本效果远大于单纯降低组件价格所带来的效果。组件功率的上升动力在于效率的上升,随着黑硅、PERC等技术的电池片产品和MWT、IBC等高效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各大龙头企业的组件产品也不断换代升级,竞争十分激烈。

 

  组件效率的快速提升,除了各家电池效率的不断刷新纪录,组件新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种不同环节中技术竞相呈现,各种高效率组件技术层出不穷,光伏组件效率也节节攀高。

 

  纵观展会上的各种组件新品,尚德、东方日升、晶澳、腾晖、晶科、协鑫、天合光能、正泰等一线厂商均发布了技术迭代产品,在多方面进行了多层次技术革新。而以PERC为基础,通过叠加其他技术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组件最为常见,“PERC+双面”、“ PERC+双玻”、“PERC+半片”、“PERC+叠瓦”甚至是“PERC+双面+半片”、“IBC+双面+双玻+半片”等叠加三、四项技术的产品也有不少。产品多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升级,通过运用双面、双玻、半片、多主栅、异质结、叠瓦、大尺寸硅片等新一代技术并合理配比,实现高效率和可靠性。

 

  双面发电技术,凭借其高输出功率、背面发电增益、低LCOE、可与PERC、N型、MWT等多种技术类型叠加,得到了市场的青睐。

 

  由于半片技术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内部损耗的作用,9主栅的提效效果优于12栅,因此在半片上9栅成为了行业的主流选择。

 

  “MBB+半片”技术应用也成为组件发展主流,多主栅可以减少银浆耗量,其与半片技术结合使用,降本增效明显。

 

  叠瓦组件将电池切成数片后使用导电胶叠加连接,消除片间距,在相同的封装面积下放置多于常规组件13%以上的电池片,因采用整体无主栅设计,省去了焊带焊接,可降低电阻损耗和热斑效应,有效扩大了电池片受光面积,发电增益可达 18.5%,组件效率可提升到 18.81%。

 

  当前光伏组件产品性能已经越来越全面,从单一技术趋向于多种技术叠加,经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各环节的技术叠加后,组件4.0时代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竞争态势。

 

  本次展会上,以拼片组件、双面发电组件、半片电池组件、多主栅组件和叠瓦组件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正与高效电池技术一起,为提升光伏系统可靠性与发电效率,降低度电成本做出新的贡献。

 

  腾晖副总裁倪博士说,78片是目前市场上高功率组件中最接地气一款,它具有改造成本少,生产成本低,易量产等特点,可满足客户420W以上的需求,在一些人工和土地成本较高的区域,如日本,澳洲,美国等地更具有应用价值。

 

  高效产品之争带来的是更低的系统成本,想要实现平价上网的目标,光伏组件还需持续提高性能,只有不断驱动新技术的应用并走向成熟,才可真正降低度电成本,实现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平价上网。

 

  “竞价”推动平价

 

  在竞争日趋激烈成本压力明显增大的形势下,各大企业在电池片和组件尺寸上也是方寸必争。

 

  近年来,业内一直采用增大组件尺寸来节省成本的方法,电池片尺寸也从157.75开始爬坡,然后逐步往158.75过渡,然后是161到现在的166。电池数量也从60片变化到72片再到78片,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将电池片做大来节省成本。

 

  光伏组件效率、功率的不断提升和技术迭代,带来了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有行业分析机构认为,半片、双面、叠瓦、MBB等技术门槛并不高,市场上大部分企业都能掌握这些技术,并进行选择性叠加。

 

  这也意味着,在各类组件产品百花齐放的同时,同质化趋势也将更加严重,竞争无疑也更加残酷。

 

  在一位电站投资商采购人士看来,虽然未来光伏组件市场还会一直保持高效率和高功率的“双高”发展趋势,但下游电站投资企业及EPC企业在采购时,如果面对来自不同厂商但在技术、功率、效率方面均相似的产品,价格必然会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随着补贴退坡或取消,我们在采购时,也会苦恼选择多晶还是单晶,它们之间的价差和最终发电效率差是否匹配等问题。”

 

  要想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对于组件厂商来说,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无疑是一体两翼。同时,也亟需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和品牌建设,通过优质服务和良好口碑赢得市场。(太阳能发电网、王捧生)

 

  光伏三国|逆变江湖风云录(1)

 

  2011年临近岁末时的一天傍晚,在深圳紫竹林的一家餐厅包厢里,一位姓邓的中年男人放下酒杯,挥手对着身后的城市画了一个圈,他对同桌的人们说:未来的世界级逆变器企业,一定会出现在这里。

 

  那种热血与豪气,很应景。其时,国内最早的那批内地逆变器企业正在行业的凄风苦雨中顽强挣扎,而蓄势满满的华为已浑身杀气凌厉而来,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深圳中小逆变器企业正虎视眈眈。

 

  很多时候,故事和人一样,似乎也喜欢扎堆儿。那个代表“末日”的2012,诞生了太多的光伏故事,逆变器行业也不例外。

 

  人们其实都喜欢洗牌,无论输家还是赢家,要么推倒重来扳回局势,要么趁胜追击完爆对手。如果说洗牌也有套路的话,那么,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许就正是织构套路的素材。

 

  2018年“531”以来,在众所周知的外部环境巨变激发下,逆变器行业的故事又开始多了起来。比如,全球逆变器巨头德国SMA集团中国公司的私有化;比如,后起之秀锦浪科技的成功上市。

 

  在这个变化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思考速度的年代,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市场都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嬗变,行业也正在以看得见的趋势兴衰,由此发生的更多故事,正隐藏在新旧牌局切换之间,在时间那或光明或黑暗的脉络里,酝酿着,袅袅而来。

 

  01

 

  距今1393年前的某一天,一个还差半年才满28岁的青年,在一座名叫玄武门的牌坊前,亲手刀劈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他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告诉后人,竞争,不止于惨烈,还是你死我活。

 

  然后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回头去看逆变器行业在2012前后发生的一些故事,不得不承认,正是它们,在后来演绎了某些兴替。

 

  几乎从不在业内公开露面的邓先生,对于逆变器行业的深刻见解令人印象深刻。但他画圈的手尚未收回,光伏行业却已来到了史上最寒冷的那个凛冬,逆变器行业随之遭遇了一轮惨烈的洗牌。

 

  其实,无论是经意还是不经意间,也无论是否曾经为公众所知,在冬天来临之前,那些故事早已开始酝酿,并在时间的操弄下,默默推衍牌局发生嬗变。

 

  如果非要给那些故事排个序的话,阳光电源的上市、华为的强势而来、江苏兆伏的两次资本操作,或许最有资格进入前三。

 

  理由很简单,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在后来的故事中,它们活了下来,直到今天。

 

  除了亲身经历,人们对于什么是惨烈其实并不会有太真实的感受,更无法从文字描述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但那一轮逆变器行业的洗牌,的确很惨烈。

 

  阳光电源在行业与资本市场同处寒冬的时节上市,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那个时间窗口却是它今生最大的一次不能错过。随后资本市场关门长达数年,以及众多竞争对手的消亡,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事件,后来成为了逆变器行业牌局演变的主线之一。

 

  现已更名为爱士惟新能源(SMA中国公司)的江苏兆伏新能源,虽然没有赶上那个冬天里的上市末班车,但却先后以合并和被国际巨头收购的另一种资本整合方式活了下来。

 

  除了2005年前后的那一拨海外上市浪潮,2012之前的2010,无疑是中国光伏制造业最辉煌的一个黄金年代,不仅组件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傲视寰宇,逆变器行业同样也崛起了一批响当当的国内品牌企业,在国内市场与Power-One、KACO、ABB、西门子、施耐德、丹佛斯等国外品牌的竞争中,未落下风。

 

  可如今,还有几人记得,冠亚、颐和、科诺、山特、能高、中达电通、山亿、长岭、京仪等等当年也曾领一时风骚?

 

  华为的进入,是行业牌局变化的另一条主线。不过,2012时的它,才刚刚开始试水行业深浅还并未显露出自身实力深浅。

 

  2012的不期而至,让深圳的逆变器企业群落未能如邓先生预想中那般崛起。除了那家中文名一会儿叫“古瑞瓦特”一会儿叫“格瑞瓦特”的关外企业和后来转战充电桩成功上市的盛弘电气,以及艾默生、科士达、易事特等非逆变器主业公司,等寥寥数家坚守者外,深圳众多逆变器品牌似乎在一夜间失联,被紫竹林的风吹得烟消云散。

 

  02

 

  两条主线的交汇,好比江湖两大绝世高手决战紫禁之巅,那场景要么是电闪雷鸣硝烟弥漫,要么是刀光剑影如浪叠涌,就算偶尔平静,也一定自带令人窒息的背景音乐,预示某种绝杀的气势正在蓄积。

 

  这,才更符合戏剧的情节转承和美学逻辑。

 

  国内逆变器江湖的老大之争,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行业最有看点的桥段之一,那些把“逆变器卖到了火星上”的出货数据,不过是一出荒诞的实验戏剧,诠释着竞争的想象张力和舞台趣味儿。

 

  实际上,数据是否透明,并不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司公司之间的最大差异,前者更大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融资资金的投资和业绩增长。当主业的继续投资不足以支撑业绩需求时,多元化投资成为必然,但这却又很可能会因此失去专业化的优势。

 

  有时候,钱多了真的是一种无奈和苦恼。对上市公司来说,这并非矫情。

 

  历史在此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仅仅依靠逆变器这一产品,有没有可能维系一家上市公司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持续?

 

  这显然有可能演变为一个什么是专业化以及如何才能专业化的议题。只不过,在当下的行业语境里,这更有可能是一个许多人甚至不屑于考虑的问题。

 

  那么,在未来,这会不会成为逆变器行业的一个重要看点,或者说悬念呢?

 

  虽然竞争的刀来剑往招招见血,但相信双方都不会否定,这仍然是一个彼此都获得了许多成长的过程,这是竞争本身就有的正能量。

 

  在很多行业的竞争场景里,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竞争,被PK掉的常常却是老三、老四以及后面的众多跟随者,但逆变器行业来自于身后跟随者的压力,却一直都在。

 

  这其实既是技术的幸运,也是行业的幸运。除了锦浪、固德威、上能、三晶、古瑞瓦特、首航等近年来崛起的以逆变器为主业的公司外,科华恒盛、科士达、特变电工、易事特、盛弘电气等众多非逆变器主业公司,无疑也是跟随者中的佼佼者,竞争力都不容小觑。

 

  最近有消息称,多年前曾生产过逆变器的某世界五百强企业,近期正计划在中国重启其逆变器业务。

 

  而邓先生当年的预判似乎也依然有效,能够随时跨行业求存或返身回到逆变器行业,的确是深圳电力电子企业的独特优势,这个城市里淤积如堰塞湖一样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以及临港的国际融资渠道和浑然天生的创业氛围,确实非其它城市可比。

 

  前有卖掉安圣电气数年后很轻易就“捡起”逆变器业务的华为,后有买下安圣电气又卖掉随时能再次“捡起”逆变器的世界电力电子龙头艾默生。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力电子产品生产和代工基地,诞生新的巨头,似乎只在朝夕。

 

  不过,却不知道的是,会不会也正由于这些优势,才让那些邓先生曾经看好的深圳逆变器企业,一直在雄起与蛰伏之间摇摆不定。

 

  光伏三国|逆变江湖风云录(2)

 

  江湖后辈们的最大向往,不外就是对前辈的挑战,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逆变器行业刚刚到来的这一波后浪,身批五彩绚光,名曰锦浪

 

 

 

  03

 

  在任何一个江湖,老大或者前辈,终究都是用来被超越和被干掉的,这是江湖生生不息的基本逻辑,也是喜新厌旧人之常情,所以江湖总是乐见新人。

 

  国内逆变器行业的第二梯队,可谓群芳争艳,阵营奢华甚至有点过份,其市场表现也是越来越有看头。

 

  江湖后辈们的最大向往,不外就是对前辈的挑战,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逆变器行业刚刚到来的这一波后浪,身批五彩绚光,名曰锦浪。

 

  3月19日,锦浪科技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这好像也是中国光伏行业有史以来第二家以逆变器业务在国内上市的公司。

 

  在第二梯队抢先一筹的锦浪科技,上市之后的首次出招,表现出了对前辈的学习和足够尊重。上市答谢会之后公司宣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专门的电站投资公司。

 

  学习与复制前辈的经验,的确是跟随者最好的跟随策略。

 

  不过,也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经验的复制往往也意味着风险的被复制。在下游市场环境彻底改善以前,这无疑是一条满布沟堑的险途,更是一个专业到另一个专业的跨越。

 

  还有别的路径可循吗?

 

  江苏固德威的董事长黄敏,以对户用光伏市场的战略眼光和超前布局,赢得了不少逆变器同行的佩服与尊敬。但少有人知道的是,黄敏几年前就在澳洲组建了一个超过50人的国际化团队,专门研发新能源并网与智慧电网方面的相关技术。

 

  黄敏说,未来已来。

 

  他话音未落,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便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能源互联网的建设目标和阶段规划。

 

  随后,2019年1月,国家电网正式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公布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国网公司董事长寇伟说,加快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是国家电网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确实,未来已来。

 

  站在未来的门口,固德威的澳洲团队正在从澳洲国家电网的智慧电网合作项目中获取丰富经验。与此同时,黄敏正在将这些经验进行“汉化”,以推动与国内电网企业的合作。

 

  04

 

  江湖从不缺少有外挂的幸运小子,要么是不幸被人打下悬崖却因此获得前世高人秘笈,要么是从小流落异乡历尽人间冷暖却突然被王族贵胄引为继承人。

 

  作为国内第一批逆变器企业中的幸存者之一,爱士惟新能源(原SMA中国)没有外挂和神秘家世,而是依靠自身的“善变”,以一系列颇有些纵横捭阖意味儿的资本手法,在逆变器江湖立足至今。

 

  2008年,靠代理国际知名品牌逆变器起家;在2012那个行业寒冬,以接连两次均堪称漂亮的资本整合幸存;2018年年底,以管理层收购的方式独立。

 

  在十多年的历史中,爱士惟新能源历经了产品代理、购买技术、兼并同行、整体出售给外企再到MBO独立等一系列操作,如今身兼两大全球顶级逆变器品牌的技术内涵和管理经验,一路行来虽曾化身万千,却始终屹立逆变江湖。

 

  仅此一点,爱士惟新能源在中国光伏企业中就无出其右者。或许,这也正是它独立的依凭和底蕴。

 

  当然,对于爱士惟新能源及其领军人张勇来说,这样一宗涉及十亿级资金的资本操作,其间由外企到民企、由职业经理人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无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批中国逆变器企业中的另一位幸存者——上能电气,同样走过了一条代理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起家再到自主研发生产的路径,甚至到后来,它还反手收购了曾经的代理对象——艾默生的逆变器部门。

 

  不过,虽然上能电气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稳居行业前列,但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似乎却与此极不匹配。

 

  这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在搜索各主要逆变器品牌的核心关键词时,可以发现上能的有效词条几乎是一线逆变器品牌中最少的,甚至没有之一。

 

  上能电气给予业界的最深印象,可能是它强悍的客户公关能力,这甚至比它2014年整合艾默生的逆变器业务都更为知名。要知道,艾默生逆变器业务部门几乎是公认的逆变器行业的“黄埔军校”之一。

 

  这家公司曾经宣称,未来仍将以逆变器研发制造为中心,可能会涉足能源互联网相关电力电子产品,但绝不会跨界发展。

 

  在光伏行业,跨界实在是一个过于模糊的概念,或也正是因此,这样的承诺,更值得期待。

 

  须知江湖上那些源远流长的武林门派,谁都有个独门功夫——武当的太极、少林的易筋经姑且不说,就连丐帮也有自己的独门打狗棒法,一旦丢了,甚至连帮主都选不出来。

 

  看来,专业化不止是个概念,无论武林,还是企业。

 

  05

 

  逆变器的技术之争,无疑为这个行业增添了很多看点和故事素材。不过,对于许多不懂技术的人来讲,这种类似张飞和岳飞谁更厉害的争论确实没劲,远不如西施和貂蝉谁更貌美如花来得实在。

 

  所以,在众多的展会中,与逆变器并列的,是越来越多吹弹得破的大长腿。

 

  显然,逆变器的技术之争,并没有华山派剑宗与气宗之争那么你死我活,倒更有些像营销学者路长全从特劳特定位理论引申而来的“切割”营销的玩法。

 

  在营销的界面里来看,很多事儿不仅更具观赏性,似乎也更符合市场的逻辑,比如大长腿。

 

  也许,未来逆变器的技术发展方向,并不在于技术控们怎么看,而在于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尽管如此,一位来自于半导体行业的博士对逆变器技术的比拟分析论,仍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他看来,逆变器中的集中式、组串式和微逆等技术路线,与移动数据存储行业的移动硬盘、光盘和U盘很类似,不止于技术分类相似,甚至连技术出现的顺序和发展趋势都颇为雷同。

 

  在移动数据存储领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移动硬盘和光盘曾经盛极一时,但在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规模应用和存储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光盘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存储空间越来越大的U盘。

 

  这位博士认为,随着微逆技术的发展和功率不断增高以及成本的下降,组串式技术的功率区间将逐渐被微逆和集中式蚕食,前者很可能会像光盘一样被慢慢淘汰出局。

 

  未来的事,未来说了算。

 

  但未来,其实已经到来。

 

  即使在这个盛行概念的世界里,能源互联网也仍是一个很炫的甚至没有边界的概念,但同时,它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概念,而是一个正在徐徐展现的技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逆变器,很有可能成为一些技术的节点和沟通平台。

 

  也许,未来的世界级逆变器企业,更有可能会诞生在这里。